日前,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发表署名文章称,中国住房政策和市场调控面临的任务非常艰巨,挑战多重而巨大,因为“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房地产价格波动,前所未有的房地产调控压力,前所未有的调控难度”。
印证仇保兴说法的是,经历了今年“史上最严厉”的轮番调控之后,楼市调控效果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“水落石出”,相反,北京、上海等大城市岁末楼市强劲反弹,各地新“地王”你方唱罢我登场……随着今年各个房企业绩大涨,腰缠万贯的开发商开始在全国各地上演抢地大戏。在“面粉推动面包价格”的逻辑之下, 来年的房产调控无疑又添了难度。难道房产调控没有“最严厉”,只有“更严厉”么?
难怪仇保兴要说“难”。为什么难?因为有一只手用力过猛,另一只手却不怎么给力。当房产调控更多仰仗行政手段来干预,而不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进行,也就只有越来越难。
所谓调控,应该是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之间的一种协作。按惯常的说法,因为市场存在固有的弱点和缺陷,所以需要政府运用法规、政策等手段,对经济运行状态进行干预和调整。很多人因此认为,调控就是政府那只有形之手的事情。然而,对我国房地产市场来说,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或许并非市场的“弱点和缺陷”,反倒是市场化程度不够、行政性垄断过度。因此对它的调控,也就不是一只手的事情,而是两只手的事情让有形之手回到本位,让无形之手更加有力。
以此观之,房产调控之所以难,就可归结为“一只手”的问题。简单说来,房价高涨说明供不应求,房产调控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实现供求平衡,从而令房价回归理性。但现实中的一些调控手段于事无补,甚至可能背道而行。比如,一些大城市呼之欲出的房产税,看起来似乎针对投机需求进行“精确打击”,但是在土地财政的制度背景下,在各项税费并没有加以清理的前提下,最终由购房者承担的房产税,说到底还是一种购房成本,它实际上提高了“总体房价”而不是相反。
显然,在楼市调控上,过多依赖看得见的手并不是办法,三番五次之后,市场已经对此产生了越来越高的免疫力。但是另一只看不见的手还大有可为,即循市场之道,来平衡供求。比如,在增加土地供应的同时,大力兴建以公共租赁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,这一方面体现政府的公共责任,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住房供给、分流了市场需求。就此而言,明年投资1.4万亿建1000万套保障房,是一个福音。
【网友声音】
●云开雾散了:“坚决防范受多种因素驱动的岁末年初放量供地,坚决抑制少数城市地价过快上涨趋势”这句话很矛盾。
●jc01:其他行业不行,房地产行业利润却高,这吸引了全社会的资本纷纷涌入,都想分一杯羹。 |